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三农头条 -> 周春兰:农民作家办起“悦读之家”

周春兰:农民作家办起“悦读之家”

发布时间: 2019-11-04 14:54

 仲秋时节,鄂西北的丘陵岗地金红错落,美不胜收。在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龙王镇的柏营村,以当地农民作家周春兰之名命名的农家书屋“春兰悦读之家”迎来了充实的新一天。

  自2012年在家门口办起农家书屋之后,周春兰又志愿当起了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的管理员。在给乡亲们带来阅读便利的同时,“悦读之家”也吸引了一大批孩子前来学习、玩耍,接受课外辅导。2016年起,周春兰每年自费开设“希望之家”暑期班,让留守儿童有了“第二个家”。作为土生土长的乡村文化人,周春兰先后获颁“实干兴镇十大标兵”称号与“襄阳百杰”提名奖,更在2016年底当选为襄阳市人大代表。任期内,自觉在政府与群众之间充当“桥梁”的周春兰揽过了民俗史料的整理工作,为龙王镇《龙王文化故事散记》的成书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道地农妇 农民作家

  周春兰出生于1964年,是个道地的农家女。1986年婚后,为养老哺幼而终日操劳的周春兰同时遭遇着家庭矛盾与邻里冲突的困扰。两相煎熬之下,从小便喜爱文艺的周春兰提笔抒怀,在儿子们用剩的作业本上记录着自己的不平与愁苦。小诗、散文、短篇小说,周春梅的作品陆续变成铅字,更坚定了她写作的志愿。2012年,在著名女作家方方的关切下,周春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折不断的炊烟》正式出版。为了完成这部长达24万字的作品,初次使用电脑的周春兰从小学一年级的拼音课本学起,将家中的《新华字典》也翻得破破烂烂。

  随着“作家周春兰”的横空出世,乡亲们对她的态度由取笑走向了尊重。“我写作的初衷就是改变人们对我的看法,”周春兰说,“没想到,不仅人们对我的看法变了,我认识世界的方式也变了。”在审视自己的过程中,周春兰重新理解了“尊严”的含义。“比起怨天尤人,我学会了宽容和珍惜,”她对记者描述着新的生活观:“想告诉广大农村妇女同胞,自强、自信、自新的路就在我们脚下。”

  文化天地 悦人悦己

  在周春兰的带动下,柏营村里读书练笔的人越来越多。为了让乡亲们进一步感受到文学与阅读的美好氛围,也为了给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娱乐学习的去处,周春兰打算腾出自家的一间屋子,以便“专房专用”。这个想法立即得到了镇里的积极响应,柏营村农家书屋遂在周春兰家的院墙外拔地而起。眼下,开办已6年的“悦读之家”既是村民的“文化天地”,也是孩子们的“假日天堂”。

  一开始,好奇的村民们进进出出,想从一本本书中追溯“作家周春兰”的成长之路。不久之后,他们发现,书屋里不仅藏着前沿实用的农业技术,也藏着调和矛盾、疏解困惑的感性知识。有一年天候干旱,村里的蜗牛养殖户遇到了繁育困难。无计可施之际,正是“春兰书屋”的科技图书为她提供了解决的办法,也正是数字网络教给了她应急的措施。与此同时,在周春兰的提示下,村里苦于婆媳矛盾、夫妻冲突、母子隔阂的人们都会来到书屋,从生活故事与文学世界里寻找帮助。村民们纷纷说,他们在书中读出了自己从未想到过的答案——“换位思考”。

  与大人们的欣悦相映衬,常年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们更是在书屋里绽开了久违的笑颜——周春兰带着他们读书游戏,将书屋打造成了“第二课堂”与“另一个家园”。“像《三字经》《弟子规》这样的传统文化典籍,我让孩子们读三遍,抄三遍,最后再默写。这样既能培养他们读书的韧性,也能给他们加深记忆。”在诵读古典之余,周春兰按照年龄差异给小读者们分组辅导作文,还让孩子们依兴趣自主选择阅读内容与游戏方式,用另一种方式做到了“因材施教”与“寓教于乐”。“每逢节假日,村里的小孩几乎全天都在这里,”周春兰小麦色的面庞上露出了乐在其中的慈爱神情,“有时候我刚送前一拨回家,还没来得及烧火做饭,新一拨孩子又来了。”

  希望家园 心心相惜

  为了深度呵护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2016年,第一次暑期“希望家园”开班了。村里10多名三、四年级的学生在周春兰的辅导下温书作诗,别有一番乐趣。2018年7月,趁着在襄州区参加文学交流会的机会,周春兰促成了襄州文学院“走进龙王”的公益讲座,为孩子们带来了一次详解《西游记》人物特色的生动活动。讲座当日,担心老师们找不到路的周春兰早早便顶着烈日、迎着尘土,等在了道旁。“孩子们能听到这样的讲座,太难得了。”回忆起当时用自家床单做投影屏幕的插曲,周春兰笑着补充道。

  “这样的阅读体验,不仅能给予他们传统文化启蒙,还能给他们很多人生指导。”周春兰解释着筹划儿童文化活动的初衷:“即使现在他们还不懂,随着一年年长大,感受就会越来越深。”

  回望宽敞明亮的春兰书屋,只见书柜里摆满各类读物,水泥墙上贴满了村里孩子们的图文作品。窗栏边,一块“心愿园地”尤其引人注目——写着孩子们各式愿望的纸条随风轻摆,等待有心人的“认领”与关怀。小到新玩具、深至“倍思亲”,周春兰为这些星星之愿题下了温暖人心的引语——“我来帮你实现,你的小小梦想”。谈到当下生活节奏与经济条件的双重“紧张”,周春兰毫不犹豫地说:“时间一点一滴积累起来,总是有的;文学和公益尽管不能养家糊口,却是我的精神寄托。”

  左手拿锄,右手握笔;满眼百姓事,一心为故乡。眼前的周春兰发髻随意,衣着简朴,始终保持着劳动者的诚恳与敦厚。在以文学寻找生活方向的同时,周春兰也不断改变着当地的文化生态。随着新一代“知识农民”登上乡村振兴的舞台,越来越充实的不仅是柏营人的文化生活,更是他们心中的获得感与幸福感。